正在阅读:舞动云南 | 楚雄双柏这种结合了汉彝两族文化的舞蹈 是两族人民共同的骄傲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楚雄头条 / 民族歌舞 / 正文

20190916213030_2351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舞动云南 | 楚雄双柏这种结合了汉彝两族文化的舞蹈 是两族人民共同的骄傲

转载 李咏梅2021/01/08 16:30: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双柏文化馆 作者:滇影频道 92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56个民族各不相同的文化处在同一片大地上,经过碰撞摩擦后形成了无数的绚烂文化成果,彝族花鼓舞便是其中一项。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热波比”,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山区的双柏县和峨山县、新平县一带,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一般由村子里的花鼓班子表演。



在双柏县,每逢年节和办丧事时,就会请花鼓班子前来表演。彝族花鼓舞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歌舞结合。


 



历史由来


彝族属于吸纳汉文化较多的民族,花鼓舞也是彝汉两族文化结合的证明。据考察,彝族花鼓舞最有可能是彝族舞蹈与安徽凤阳花鼓结合的一种彝族文化艺术形式。两者所使用的道具鼓几乎同辙,鼓都是以悬挂腰际为主。


另外,从彝族花鼓舞中的汉语唱词和花灯曲调来看,如听唱凤阳花鼓、听唱云南鼓、鲁班师傅来瞟梁等等,都是彝族花鼓舞吸纳汉文化的表现。


由此看来,流传于双柏、峨山一带的彝族花鼓舞中有着不可分割的汉文化艺术成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彝族花鼓舞是汉彝文化交融的结晶。


这也说明,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它是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本族人民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的结果。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包含和发展是某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产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和结合形式。



舞蹈特点



表演花鼓舞时,由一位师傅手持木制龙头,龙头上插有野鸡羽毛,并用红绸扎成绣球系在上面,作为指挥。另由四人背鼓,鼓横挂在腰的左侧,左手拿白毛巾,右手持槌打鼓。打鼓动作有一定程序,每套动作都有头步和收步,动作先后顺序及图形变化均有严格规定,由持龙头的师傅用手中道具指挥。花鼓舞的风格矫健有力、开朗豪放、节奏鲜明。舞蹈在重拍时向上弹跳,一拍击鼓一下。动作特点是小腿灵活,有不少高难度技巧,如小腿在空中划圈等。在表演花鼓舞时,因整个舞蹈都在弹跳中进行,舞者体力消耗大,故分段表演,每跳一段舞蹈先唱一段花鼓词。曲调分为玩场歌和送丧歌两种。



同一条龙


从花鼓舞使用的道具和表演形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就拿龙头上刻有的龙头和插上的菁鸡毛来说,表面看来是一种装饰,是彝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美、追求美的表现。而龙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神灵,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彝族人也同样不例外。不过,在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龙具有更特殊的地位和含义。


在彝族人民的观念里龙是一种神灵,是一种吉祥物,他能保佑和赐福人类,所以,彝族才会有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祭龙节。可见,在花鼓舞中领舞者手持龙头是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的。




艺术内涵


彝族花鼓舞在舞种中表现形式比较独特,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民族特色浓郁,风格突出。是彝族文化中具有较好代表性的舞种。


花鼓舞中的吸脚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脚等都是力度重、技巧高、难度大的动作,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腰、头等部位大幅度摇摆晃动,动作干净利落、粗犷豪放。充分体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勇敢强悍、豪爽开朗、刚毅大方的性格和气质。


彝族花鼓舞不仅体现了彝族人的勇敢、开朗等优秀品质,更体现了汉彝两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已有0人点赞

微信关注公众号宣传-融媒体中心03.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