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楚雄州武定县发窝乡行政区划信息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楚雄头条 / 楚雄区域 / 正文

20190916213030_2351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楚雄州武定县发窝乡行政区划信息

转载 李咏梅2021/01/05 16:22:2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中国行政区划网 作者:滇影频道 124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微信截图_20210105162053.png

名称:发窝乡

隶属:武定县

面积:264平方公里

人口:14519人

地理位置:武定县北部

电话区号:0878

邮政编码:651605

行政区划代码:532329203000

车牌代码:云E


  发窝乡,地处武定县北部。东邻禄劝县云龙乡,南接武定县插甸乡田心乡,西接武定县东坡乡,北接己衣乡、万德乡,是武定至田心、东坡、己衣、万德四乡的必经之地,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8公里。
  发窝彝族以黑彝族为主,这里彝族聚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是知名罗婺故地,近年来,发窝乡党委、政府确立了“抓好扶贫开发和结构调整两个重点,发挥区位、资源、气候和文化四大优势,着力打造高山反季蔬菜之乡、彝山火腿之乡、绿色生态之乡、民族文化之乡”的发展思路,全乡上下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下辖:山品、自期、发窝、大西邑、阿庆争、分多、花园、它亨、阿过咪、乍基、中村11个村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小组。


辖区及代码 城乡分类 名称 
532329203201 210 发窝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2 220 山品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3 220 自期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4 220 阿庆争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5 220 大西邑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6 220 分多村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7 220 花园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8 220 它亨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09 220 阿过咪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10 220 乍基村民委员会 
532329203211 220 中村村民委员会

1简介

  发窝乡

发窝乡地处武定县中北部。东邻禄劝县云龙乡,南接武定县插甸乡、田心乡,西接武定县东坡乡,北接己衣乡、万德乡,是武定至田心、东坡、己衣、万德四乡的必经之地,为武定北部的交通咽喉,乡政府驻地距县城68公里。发窝乡是武定县典型的高寒山区,乡政府所在地海拔高度为2220米。2006年,发窝乡辖山品、自期、发窝、大西邑、阿庆争、分多、花园、它亨、阿过咪、乍基、中村11个村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人口14519人,其中:农业人口14202人,占总人口的97.8%;全乡境内居住着彝、苗、傈僳、汉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614人,占总人口的73%。

发窝彝族以黑彝族为主,这里彝族聚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是知名罗婺故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确立了“抓好扶贫开发和结构调整两个重点,发挥区位、资源、气候和文化四大优势,着力打造高山反季蔬菜之乡、彝山火腿之乡、绿色生态之乡、民族文化之乡”的发展思路,全乡上下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发窝乡国土面积264平方公里,乡内最高海拔2906米(大黑山),最低海拔1285米(啊过咪以纳古),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发窝乡辖山品、自期、发窝、大西邑、阿庆争、分多、花园、它亨、阿过咪、乍基、中村11个村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人口14519人,其中:农业人口14202人,占总人口的97.8%;非农业人口317人,占总人口的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全乡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傈僳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61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彝族有6423人,占总人口的44.2%。

2地理气候

发窝乡国土面积264平方公里,乡内最高海拔2906米(大黑山),最低海拔1285米(啊过咪以纳古),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

3行政区划

2006年,发窝乡辖山品、自期、发窝、大西邑、阿庆争、分多、花园、它亨、阿过咪、乍基、中村11个村民委员会,124个村民小组。

4人口与民族

2006年末总人口14519人,其中:农业人口14202人,占总人口的97.8%;非农业人口317人,占总人口的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全乡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傈僳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614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彝族有6423人,占总人口的44.2%。

5民族节日

彝族人民在春节期间崇拜祖宗的习俗,是大年一三十迎祖宗魂归,初一留祖宗过年,初二一送祖宗回阴间。在这三天的早晚饭前先祭献祖宗,祭献祖宗必须一定要系家谱;二要求祖宗保佑;三要求地神,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民间习俗种。

大年初一以狗为大的民间习俗

彝族人民在大年初一先喂狗饭后,才能祭献祖宗的民间习俗,起源于在远古的时候,彝族农民没有谷种,狗就到印度的谷堆里钻,谷种是从狗毛上粘后游过孟加拉湾到云南彝族农民手中,从此以后彝族人民在大年初一先喂狗饭后才能祭献祖宗的民间习俗流传到至今。

火把节民间习俗

彝族人民的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有送火神的民间习俗。在六月二十四日是高温多湿蚊虫多,畜禽瘟疫多的情况下,彝族人民用火焰、火光缥房屋四周,田边角,驱除瘟疫,除虫害,火到病除,要请毕摩来送火神,求地神消灾免难,送除火神。

彝族“驱白虎”

彝语(罗吐伙)“驱白虎”是一种民族民间遗留下来的民族民俗的文化活动。 “驱白虎”其目的是夫妻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意味着是一种白虎害成家庭不安宁,要举办送白虎这项活动中要需要大班姑娘伙子把不和睦夫妻两捆绑在一起打打闹闹送到半路上驱除白虎时。一要有毕莫送鬼的狂叫声;二要有哭声,哭声分为两种:哭丧声和哭嫁声;三要有歌声,歌声分为两种:家歌声和山歌声;四要有笑声:笑声分为两种,欺笑声和憨笑声。五要打砸声。打砸声分为两种,打架声和砸具声。用这五种方式来驱赶“白虎”使夫妻和睦,家庭安宁,这种驱“白虎”活动是姑娘伙子最喜欢参加的场和。这也是算一种民族民间文艺活动。

6习俗

1986年以来发窝乡内彝族人民还保存着民族民族民间习俗最主要的是:生、婚、死三个习俗。俗话说人生三餐饭,三餐饭是指:人生下地时为早餐,结婚办喜事时是中餐,人死了办丧事是为了晚餐。

生俗

人生下地后在三至十五天报喜,三亲六戚来送祝米大吃大喝三至六天,其目的是,这个人生下地后要大吃大喝意味着生下地的这个人今后一生有福有禄是视算为早餐。

婚俗

 彝族人民的婚俗,跟其他地方民族习俗不同的是在婚礼上姑娘出嫁时要唱哭嫁歌,娶亲人在抹大花黑脸来抢亲,这两种习俗跟其他民族习俗有很大的区别;相同的是结婚的男女双方家庭请三亲六戚来做客大操大办婚礼时,要请客送礼,吃喝玩乐,大吃大喝是视为中餐。

丧俗

 人死了时要请毕摩.来读经,通告三亲六戚来参办丧事,这个习俗是比较艰难的,俗话说喜事备办、丧事遭办,请毕摩来读经,办丧事活动是祭奠死者的悼念。读经的第一部分是《祭奠经》,是总结死者在母体内至生下地到死时的一生的高度总结,其目的是让活着的人要沉痛悼念死者。 读的第.二部是《祭药经》,读祭药经其目的是死者在活着的时候生病,亲属就到处求医问药治疗,但无法医治而死去的,死后要读祭药经来祭奠死者,请求死者到阴间后能和其他死者灵魂和谐相处,不准做鬼来害家人。 读的第三部经是《开路经》,人死后要读开路经,开路经是指引死者去阴间所指的方向路线,方向路线是从死者在的衬后山为起点。如发窝村的人死了后,开路的起点是卧璋山——火期山一一乌蒙山一一昆仑山一一喜马拉雅山。途中最复杂的是喜马拉雅山,腰段中的大悬岩及弯曲道路至阴间为止,才把死者送葬。在办丧事场合中死者母亲家族人为最大,送祭奠礼最多,是有权指点丧事场合,是哭丧闹事之家。其佘三亲六戚协助办理丧事,吃喝吵闹的这几餐视为晚餐。

7农业

在农业工作中,乡人民政府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从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高山反季蔬菜种植产业,强化科技推广,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全乡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一是全年种植经济作物 7529亩,粮食作物2.06万亩,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6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7% 。二是引导农户发展名、特、优畜禽产品的同时加大山猪养殖和彝山火腿加工综合开发力度,全年销售彝山火腿150吨,实现产值345万元。三是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利用地区优势,全方位开发优质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扶贫工程建设力度,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工业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578.19万元,其中:完成农村私人投资292.69万元,集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285.5万元, 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个,引进域外资金7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为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奠定了基础。

9教育

 教育事业有了新发展。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的步伐,新、扩、改建中学、小学校舍和活动场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投入5.7万元,新建中学教职工宿舍、完成花园小学校舍迁建和大西邑小学饮水工程的改造。“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教学取得新成绩,2006年中考,上高中分数线61名(其中一名被楚雄一中录取),上线率达36.4%。积极开展“寒窗助学”活动,争取“爱德”、“宣明会”、“招行”资金支援贫困学生。

10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强化乡村医生培训,实施初级保健工作,进一步完善疾病的预防和报告制度,加强防疫、妇幼保健工作,确保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1文化

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体育以重大节日为载体,认真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创建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州民运会、县丰收杯篮球运动会等活动;开展了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困难群众、送书下村等活动。广播电视事业完成了四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安装接收机221台,受益群众1490人,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40%。


已有0人点赞

微信关注公众号宣传-融媒体中心03.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