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楚雄州大姚县三岔河镇行政区划信息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楚雄头条 / 楚雄区域 / 正文

20190916213030_23510.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楚雄州大姚县三岔河镇行政区划信息

转载 李咏梅2020/12/19 09:59:1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中国行政区划网 作者:滇影频道 126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名称:三岔河镇

隶属:大姚县

电话区号:0878

邮政编码:675413

行政区划代码:532326107000

车牌代码:云E


  三岔河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3公里。面积304平方公里,人口1.3万。是古骡马驿道必经之地,境内多山,地处两州四县的交界地带,素有“水电之乡”之称,“四河一江”从中川流而过,水利资源丰富。农产有水稻、玉米、蚕豆、小麦、烤烟、油菜籽,土特产有核桃、板栗、木耳、香菌、松茸、蜂蜜。有石灰石矿。

  1959年置三岔河公社,1962年改区,1964年复置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



  下辖:三岔河、他的么、直么、新田、达么、格谷、白泥田、荞苴、马鹿塘、背阴地10个行政村。


辖区及代码 城乡分类 名称 
532326107201 121 三岔河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2 220 背阴地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3 220 荞苴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4 220 白泥田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5 220 格谷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6 220 达么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7 220 新田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8 220 直么村民委员会 
532326107209 220 他的么村民委员会 


1光影集锦

图册集锦

微信截图_20201219095308.png

2地理环境

三岔河乡

三岔河乡素有“水电之乡”之称,“四河一江”从中川流而过,水利资源丰富,位于大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全乡辖国土面积306平方公里。东与大姚县石羊镇相依,南与姚安县左门乡地索、祥云县米甸镇相邻,西与宾川县拉乌乡接壤,北接大姚县三台乡、铁锁乡。三岔河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半山区乡,有彝、苗、僳僳、傣、藏等6个少数民族。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光热充足,立体气侯明显,属温热河谷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8.2%,全乡辖9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309户,总人口13399人,其中农业人口12942人,非农业人口45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89‰,死亡率9.21‰,人口自然增长率3.68‰。总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5430人,有耕地面积14626亩,其中:水田5150亩,旱地9476亩。

3地理位置

三岔河乡位于县境西部,是古骡马驿道必经之地,境内多山,地处两州四县的交界地带,地理座标为东经100°45′89″-101°15′8″,北纬25°40′48″-26°10′82″。属中山深切割侵蚀狭谷地貌类型。渔泡江“三勾谷”把全乡9个村委会切割呈“V”型分隔于两边,谷壁挺拔陡峭,坡度大于35°,谷内常见叠水,有基岩出露。境内海拔悬殊大,最高2917米,最低1310米,相对高差1607米。境内大小山峰11座,山脉走向均为西北走向,河东延伸至三台、石羊境内,河西从大理州宾川、祥云县境内延伸而来,至渔泡江切断。其水系属金沙江水系渔泡江水区。

4气候

气候属高山河谷立体气候,年日照时数7534小时,日照百分率58.00%,年太阳辐射总量148771.7卡/每平方厘米。年内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6.5℃,≥100的有效积温4875℃,无霜期日295天。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800毫米左右。

5历史沿革

三岔河原属盐丰县乐春乡管辖,1953年5月从盐丰县一区、二区划出并入第四区,1956年1月改称三岔河区,1958年1月成立三岔河乡,同年7月将原土枧槽、三岔河、光明(即背阴地,1954年9月6日划入三岔河区)、新田合为三岔河乡,同时盐丰县与大姚县合并,称大姚县。至今,大姚县发生过多次区划变动,三岔河仍然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保留下来。1988年1月实施农村区、乡体制改革后,三岔河乡辖10个村公所,即:背阴地、荞苴、白泥田、格谷、三岔河、马鹿塘、达么、新田、直么、他的么;2004年3月,将马鹿塘与三岔河合并称为三岔河村民委员会,并对部分村民小组进行了合并,至此,三岔河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

6资源

山川河流

三岔河乡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境内拥有石羊河、格谷河、荃吗箐河、三台河、楚场河五条河流,水能蕴藏量8万千瓦,具有较好的水电资源开发优势,是一片投资发电和旅游的热土。已建成电站5座。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农业富民、引资活乡、水电强乡”的理念,解放思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开发力度,重点突出水电资源、核桃、板栗等绿色食品资源招商引资,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广招四方客商,引进资金、技术,以大开放、大招商、大引进、大服务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06年末全乡有乡镇企业406 个,其中工业企业120 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40人,全年营业收入6951万元,实现税收80万元。

三岔河乡农产品资源丰富。核桃、板栗、野坝子蜂蜜等绿色食品资源十分丰富,构成了三岔河乡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

三岔河乡境内峰峦叠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貌复杂,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高山栎类、木荷、马樱花、木莲、杜鹃、青香树、红椿、臭椿等。经济林果有核桃、板栗等。人工经济林木主要有柑桔、木瓜、石榴、青枣等。暖温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200米之间,以云南松纯林为主,间杂针阔叶混交林,在沟箐中多以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山脉的中部至背部多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沟谷地带多为阔叶林。全乡境内有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受保护的动物有麂子、獐子、白腹锦鸡、猫头鹰、水獭、穿山甲、云猫、赤鹿、果子狸、猫头鹦等。渔泡江、格谷河气候温和,终年无霜,有丰富的鱼类。菌类有牛肝菌、鸡枞、山鸡枞等,2006年全乡菌类综合产值达400多万元。

7特色产业

核桃等林果产业

全乡林业工作紧紧围绕“保护生态,促农增收”的目标,突出该乡地处半山区、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发展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的特点,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的有利政策,结合干果价格上涨的市场优势,依托天保退耕还林及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积极做好核桃、板栗等林果样板的规划落实,鼓励农户退耕还林,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加强对核桃、板栗的中耕管理,提质增效。2006全年共补植核桃500亩,新植1074亩,实施集约化经营400亩,核桃产量达759吨,板栗产量达440.1吨,全乡核桃产值1518万元,全年林业总产值达到1657万元,人均经济林果收入1220元,成为群众增收的第一支柱产业。

烤烟产业

全乡牢固树立“烟兴乡兴、烟兴民兴”思想,注重抓好稳定面积、择优布局、优化良种、科学育苗、规范栽培、精心管理、适时采烤等措施,提质增效。2006全乡移栽的7630亩烤烟,做到了统一化商品化育苗,专人管理,推广漂浮育苗4500亩,全乡共办乡村样榜9片719亩,并进一步加强中耕管理,发动群众及时进行薅铲、提沟培土,突出抓好盖膜、揭膜、封顶打杈、药物抑芽等重点难点工作,经过精心组织,全乡2006年共收购烟叶74.15万公斤,产值达778.7万元,其中级内烟叶61万公斤,产值734.4万元,均价达12.04元。

畜牧业

一是狠抓区域规模养殖,结合农村小额扶贫无息贷款的发放,大力扶持畜牧业养殖户;二是做好品种改良和新法饲养;三是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四是认真开展疫情监测和防病治病工作,建立了对“5号病”、“羊痘病”和“禽流感”等疫病的防堵和信息上报制度。2006该乡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效益显现,全年牛出栏1443头,羊出栏7706头,生猪出栏10307头,畜牧业总产值1403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万元,增长7.9%。

蚕桑产业

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一是加强蚕桑产业的领导,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蚕桑工作中;二是广泛发动群众栽桑养蚕,新植桑园562亩;三是指导桑农做好现有桑园管理,使现有桑园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努力提高蚕茧质量;五是加强收购管理,做好服务工作;六是推广小蚕共育、纸板方格簇等先进的养蚕技术,实现提质增效。六项措施为全乡蚕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全年养种量及蚕茧产量均较上年大幅度增长。

8人口卫生

全乡辖三岔河、格谷、白泥田、荞苴、背阴地、达么、直么、新田、他的么9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309户,总人口13399人,其中农业人口12942人,非农业人口45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89‰,死亡率9.21‰,人口自然增长率3.68‰。总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5430人,其中:彝族5208人,白族8人,苗族162人,僳僳族28人,拉祜族2人,傣族6人,藏族4人,其它少数民族12人。

2006年全乡共有1所卫生院,9所村卫生室,共有技术人员24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护士1人,医疗用病床13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2191人,参合率92.7 %,在州、县、乡、村治疗共享受新农合医疗补偿7441人次,补偿金额164906.4元;全乡有1个敬老院,共收养7人;全乡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人,完成农村养老保险扩覆97人;全乡参加农村居民住房火灾保险保农户1564户。

9文化教育

通过广泛开展农民文艺演出和农**动会、文体活等形式,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06年完成了县乡有线电视连网,实施了4个村120户农户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乡电视覆盖率达90%,促进了外部信息的融入。

坚持“经济要发展,科教须先行”的原则,努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加强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巩固落实“普九”、“普实”成果显著,顺利通过了州人民政府组织的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实验教学的复查验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落实学校的安全责任制,加大信息化建设,开展远程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全乡有1所中学,3所完全小学,1所半寄宿制小学,有专任教师118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35 人。有普通初中在校生532人,小学在校生104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06年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升学率70.6%,比上年增长26.6%。


已有0人点赞

微信关注公众号宣传-融媒体中心03.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